首页>整体解决方案
区域专科联盟的规模是指在某一地域内加入专科联盟成员的数量。此外,还包括覆盖的区域服务面积、服务人口数量等。
区域专科联盟的规模大小主要取决于专科联盟牵头医疗机构的能力,包括医疗技术综合服务能力、对联盟内成员单位的帮扶能力,以及支撑专科联盟数据平台技术服务的并发能力。
建设区域专科联盟,是国家和省市能够代表某一区域医疗技术水平的一家或若干家三甲医院牵头实施的一种专科联盟行为。由牵头医院某专科设置专科联盟章程,规范联盟内业务协同和有偿服务模式,一般仅限于技术、科研业务层面的合作模式。
在某一区域内二级以上综合性或专科医院,只需遵守联盟章程和承担相应义务,即可加入区域专科联盟。一般仅限于二级以上医院加盟。
对于松散型医联体,主要依托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开展协同业务,如远程会诊、远程诊断、远程重症监护、远程应急抢救、远程疑难病例讨论、远程手术直播、远程手术指导、远程教学查房、远程医疗查房、远程医学继续教育、转院业务、门诊预约转诊、转诊检查、转诊治疗。除此之外,利用区域云PACS系统、区域云心电系统、区域云病理系统、区域云LIS系统,提供影像、心电、病理、检验诊断托管/半托管、报告二次审核、质量审核、教学培训等系列赋能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
对于紧密型医联体,如区域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除开展上述协同业务外,还需要对信息资源统一规划和管理,支撑紧密医联体内人、财、物统筹规划与管理的要求。
监管主要监督和管理医联体之间业务开展情况,包括业务请求相应情况、完成情况、业务协同类型、业务协同数量、业务协同质量、相互协同制度是否完备、是否纳入医务人员绩效考核等。同时,监管平台系统运行质量以及医联体内部业务运转的服务情况等。
根据基层医疗机构疾病的综合救治能力,制订各级医疗机构双向转诊的业务流程。
基层医疗机构按转诊原则将病人上转至上级医院。
转诊病人凭《***镇卫生院双向转诊上转电子单》到上级医院医疗服务中心办理转诊手续。
由医疗服务中心专人协助病人办理入院登记。
转诊病人病情稳定后,上级医院相关临床科室及时将病人转回基层医疗机构继续进行康复治疗。
安全:采用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关键信息安全的保障,完善的网络治理体系,全方位保护。
协同:远程医疗超高清视频、诊疗数据、网络,全功能接入与切换,Webservice对接远程会诊 管理,灵活控制。
互联互通:顶层设计、统一标准、独立开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安全实用的原则进行设计, 跨省、市、县、乡镇、街道、村、家庭互联互通。
基于V2V视联网核心技术,建设覆盖全国省、市、县、乡、村到家庭的超高清远程医学卫生专网,为各级医疗机构提供网络接入链路,解决IP互联网无法实现的4K/8K级别的超高清视频、医学影像、生命体征、医学数据信息等实时传输和交换。
目前全国数十个省/市卫健委、数千家医疗机构已接入超高清远程医学卫生专网,利用基于互联网/视联网的远程医疗与分级诊疗协同服务平台,开展医联体内部协同医疗业务。结合公司系列产品,为全国医疗资源共享、互通互联提供创新最优的技术解决方案。
建设医联体内基于视联网技术的医院局域网,覆盖医院所有业务科室,包括各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影像科室、心/脑/肌电图室、病理科、超声科)、远程教育培训室、学术会议室、会议室、手术室、内窥镜室、重症监护病房等。
为了便于临床科室开展远程医疗业务工作,需要将视联局域网与医院核心数据骨干网互联互通,同时实现与全国超高清远程医学卫生专网互联互通,实现患者病史数据信息和远程医疗业务数据交换与共享。
目前大多数的远程医疗、区域医疗、分级诊疗等系统独立于医务人员临床信息系统之外。为提高医务人员工作效率,将上述系统作为一个独立的子系统嵌入医务人员CIS临床工作站系统中,与之融为一体。让医生、护士在办公室内即可开展远程医疗、区域医疗、分级诊疗等业务工作,实现视频在线交流。
区域云数据平台集成各入网医疗机构现有系统和设备的接口,实现区域云中心与各接入医疗机构的数字化影像设备、PACS、HIS、LIS等的无缝对接,完成电子病历与医学影像采集、交换、共享与存储。
为了便于临床科室开展远程医疗业务工作,需要将视联局域网与医院核心数据骨干网互联互通,同时实现与远程医学平台互联互通,实现患者病史数据信息和远程医疗业务数据交换与共享。从网络安全层面,设置前置机安全交换模式,从而保证了医院内部信息系统安全设计。
1 .结构性无安全漏洞和后门
2 .结构性抗渗透攻击和信息泄漏
3. 内部结构隐藏
4. 核心网络无IP报文
5. IP报文无法穿透
6. 身份鉴别
7. 设备认证
视讯、医疗数据资源的接入,通过视联网技术自身的非IP技术特点可以起到非常好的边界安全隔离。
用户身份确认是通过个人数字证书和密码得以保证,使系统确认用户没有被冒认。
自创号码体系和交换技术,视联网地址不仅具备唯一性,同时具备可定位和可定性功能。
视联网设备均支持Trust zone和NUID机制实现对设备唯一标识的保护,配合视联网入网流程可确保认证设备才能接入。
确保县域医共体、区域城市医疗集团、区域专科联盟等医联体顺利运行,组建一支运营管理队伍,成立运营管理中心,包括业务管理人员、信息技术人员、统计分析监管人员。负责医联体之间业务运行、系统运行、绩效考核等业务监督与管理工作。
实现全国互通互联的超高清医学品质级别的远程会诊、视频会议、多学科会诊及学术讨论、手术教学、远程手术实时指导、远程病理(支持术中冰冻)实时诊断、医学教学、远程重症监护、远程查房等运营服务,并实现运营自动计费收费、互联网医院运营、实时网络监管和服务监管。
规范医联体之间业务运行流程和规范,严格按照业务运行规范执行。
建立医联体运营管理制度,将管理制度纳入到各医疗机构考核中。
建立运营定期考核机制,将考核结果纳入到绩效分配制度中。